珠海乃至廣東的“飛天”夢想將從這里起飛。
一路驅車向西,高欄港經濟區也是車水馬龍、塔吊林立,產能千萬噸級的中船項目配套工程、中海油南海天然氣陸上終端、深水海洋裝備制造項目等陸續動工。
伴隨著一連串工業項目的排兵布陣,全國新興裝備制造基地正呼之欲出。
“上天”2015年將年產飛機上百架
就在珠海機場旁邊,基礎工程全部完工的中航通飛總裝廠房初現崢嶸,總長180米,總寬120米,其最大跨度甚至超過珠海航展展館。
不論是規模還是生產線的配套設備,這個總裝廠房都將在全世界的通用飛機總裝廠房中位居前列。
珠海航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周作德格外興奮和激動:第一架“珠海造”通用飛機就將在這里誕生,并在今年第8屆珠海航展上正式亮相。大約4年后,世界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蛟龍600”也將在這間廠房中誕生。到2015年,該處將實現年產飛機上百架。
周作德說,借著第一架“珠海造”通用飛機的東風,今年的珠海航展將突出通用航空的主題,吸引更多通用飛機生產服務企業參展。“在產業的支持下,珠海航展完全有條件發展成世界一流的航展”。
曾幾何時,有航展品牌卻沒有航空產業,是珠海極大的遺憾。
在先后引進摩天宇航空發動機維修、民航飛行校驗中心南方基地、雁洲輕型飛機制造項目、美國西瑞通用航空FBO項目等航空產業項目后,珠海航空產業園的開發建設驟然加速。
一座充滿活力的現代化航空城以突飛猛進的姿態崛起在世人面前。
“入海”打造世界級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
走進地處珠海西南部的高欄港,仿佛回到改革開放初期的那段日子。碼頭內,重型吊機將各類貨物“喂”進海輪的貨艙,臨港工業園環繞碼頭,數百輛工程車穿梭于工地內外,多家大型工廠先后投產 “特區速度”在這片熱土上再現。
為解決自身能源等問題,各國都必須擁有先進的海洋勘探、油氣鉆井所需的尖端設備與高新技術等,瞄準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的高欄港擁有著難以估量的光明前途。
投資443億元、產能千萬噸級的中船海洋工程及修造船基地項目用地吹填和地質勘探已全面開展,中海油南海天然氣陸上終端項目用地平整工程已經完成,建成投產后將使珠海成為我國開發南海油氣資源的重要基地,總投資25億元的玉柴發動機也已動工建設 珠海的努力,正在開花結果。
“珠海將成為廣東乃至全國重要的新興裝備制造業基地。”珠海市委書記甘霖說,目前,珠海市制造業形成“上天入海”的態勢。
“上天”,全力推進中航通飛項目,打造“空中巨無霸”,全面加快航空產業園的建設。“入海”,全力推進深水工程基地和南海天然氣陸上終端項目,并打造世界級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
毫無疑問,珠海的海陸空產業項目將成為未來城市騰飛的翅膀。
轉型不守舊攤子,不跟周邊地區同質競爭
在珠海,隨著“上天入海”戰略啟動,“世界工廠”的珠三角故事正在被改寫。
從世界范圍看,裝備制造業被稱為“工業之母”。在德國、日本、韓國的崛起路徑中,裝備制造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不少研究區域經濟的學者看來,珠海裝備制造基地的崛起,將全面改變珠海乃至廣東以附加值低的加工制造業為主的態勢。
審視以新姿態站起來的珠海,不少人心存困惑:為何產業基礎并不占優勢的珠海,能在短短數年間迅速搭建起較為理想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珠海市長鐘世堅說,這幾年珠海一直在分析總結走過的道路。珠海定位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東風吹來后,港珠澳大橋、廣珠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珠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緊迫感。
“如果還是守住原先的舊攤子,繼續跟周邊制造業同質化競爭,珠海并不具備優勢。”珠海市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局局長楊川說。
于是,以新型裝備制造業搶占新興產業制高點的產業藍圖日漸廓清。央企戰略布局調整,珠海聞風而動,出計劃,定方略,四處出擊。中航、中海油、中船等“國字號”企業落子珠海,人們感到了珠海制造舍我其誰的氣概。
吸引“國字號”巨頭到名聲不顯的珠海投資絕非易事,背靠廣東,面朝大海,珠海吸引“鳳凰”來棲的砝碼倍增。為方便運輸、降低物流成本,眾多重型裝備企業紛紛尋找自己的“出海口”,日益密切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也促使裝備制造業向臨港臨海集聚。而數據顯示,廣東現有的海洋產業約占全國海洋產業產值的20%,底子厚,背靠著廣東大樹的珠海一下脫穎而出。
裝備制造業是個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必須由政府來搭建大平臺,才能讓企業蹦得更高,珠海深諳其中之道。
珠江口西,風大浪高,水流湍急。珠海人卻硬是在茫茫大海中修建大堤,投下6億元,填出一條4.8公里長的海上連島大堤,為珠海的臨港工業拓展港口資源。
這種為大項目配套舍得投入的大氣魄,一時傳為佳話,吸引著更多大項目落戶珠海。
潛龍在淵,蓄勢待發。
在“廣東制造”轉型升級的今天,“上天入海”的珠海裝備制造業已是躍出水面的蛟龍,向廣東乃至全國重要的新興裝備制造基地進發,向著更廣闊的天地騰飛。
“從珠海道路看轉方式”評論 “珠海裝備”崛起關鍵在“人和”南方日報記者鄧紅輝鄭佳欣
裝備制造業被稱為“工業之母”。裝備制造業發達與否,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先進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
2009年,廣東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居全國首位,占制造業比重達36.8%。歷經30余年變遷,由“廣東糧”、“珠江水”起步,廣貨進化到“粵裝備”的高級階段。
而“上天入海”的高水平“珠海裝備”的異軍突起,是“粵裝備”初步成形的標志之一。
制造業基礎薄弱的珠海,何以能一躍成為“廣東制造”的新貴?
因為珠海天時、地利與人和三者皆得。
進入21世紀,世界重型裝備企業逐漸掀起向亞洲特別是中國沿海轉移的一輪高潮。而為了降低物流成本,以央企為代表的國內重型裝備企業也紛紛尋找自己的“出海口”,加快向臨港臨海地區集聚的步伐。此“天時”也。
千億量級的巨額投入將使珠海從交通末梢一躍成為珠江西岸交通樞紐。其中,高欄港五大新碼頭獲批,使珠海港一躍成為珠三角水深條件最好、功能最齊全的港口,使珠海成為發展臨海工業的最佳承載地之一。此“地利”也。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各市皆有,若無良港,如之奈何?但既察天時又有良港的地區并不少,為何珠海能脫穎而出?
那就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了。
珠海占了何種人和?仔細審視,不下三種。
以大視野搭建大平臺。裝備制造業是需要有大的工業園區、大塊而連續的土地作為承接平臺的。在珠三角核心區,能有些平臺的地區非常少。以中航通用為例,它遍尋珠三角,符合它的用地要求的,唯有珠海。而珠海之所以能有承接平臺,一是因為歷屆政府嚴控用地,留下了充足的建設用地;二是因為近兩三年對原有的工業園區進行了大整合,搭建了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大平臺。
以更優質服務營造大制造入駐的軟環境。裝備制造與加工制造最顯著的差異之一是其需要更規范性的優質政府服務。而珠海在這方面頗具優勢。2009年,在廣東省社科院全省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公眾評價調查中,珠海市政府總體滿意度名列第一。
以大氣魄引進大項目。珠海裝備異軍突起,關鍵是引進了幾個大的龍頭項目。而這些大項目的成功引進,與珠海招商引資的大氣魄關系甚大。珠海為了中船項目順利落戶,耗費6億多元建了一條防波堤,花20多億修了一座大橋。政府肯花如此代價為大項目做配套,大項目焉能不來?
大項目引來上下游企業的大集聚,大集聚最終孕育出大產業。短短數年,“珠海裝備”從無到有,并搶占了產業制高點。其經驗,特別是營造“人和”的經驗,引人深思。
(來源:南方日報 )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