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周刊 目前,雖然中國風電發電量比例很小,但裝機容量高速增長,初步實現規模化發展。2008年,在各種發電方式中,風電僅占全國總發電量的0.37%。2008年新增裝機容量614萬千瓦,與2007年相比增長了102%。中國目前基本掌握了1.5兆瓦風電機組的制造技術。
中國風電產業得以快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支持。2005年以來,中國政府激勵風電發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風電設備產業化專項資金補助、國產化率70%的要求、全額并網、電價分攤、風電特許權和財稅優惠等。
中國風電產業鏈的市場分析
在風電產業鏈中,風電設備制造是最主要的環節,上游為設備制造提供原材料,下游利用設備發電并將電輸送給用戶。產業鏈上游包括:鋼材、有色金屬、復合材料、電子元器件等。產業鏈下游以大型國有發電企業集團和能源投資商為主。
風電設備制造商包括風電整機制造商和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風電機組是風電系統中最主要的部分,成本約占風電場建設投資的70%。目前實現規模化生產的整機機組廠商主要有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東方汽輪機。在國家政策扶持下,風電機組制造明顯進步。
2003年以來,國家連續組織風電特許招標項目,風電設備制造業以“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自主研發、技術升級??規模發展、進口替代”的發展路徑,得以快速發展。整機制造商轉讓許可權,與世界成熟風電廠商合作,引進技術專利,以迅速形成整機制造能力,這種迅速引進的技術路徑沿襲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傳統。截至2008年底,國內生產風電機組的內資和中外合資企業共56家,其生產的兆瓦級風電機組技術來源主要為技術許可加消化吸收、聯合設計和自主研發等。1.5兆瓦風電機組已能批量生產,國產化率超過70%;單機容量最大達3兆瓦。
自主研發為主,兆瓦級以下機組的配套葉片、發電機、軸承等已經能夠批量生產。目前,國內葉片制造商超過50家、齒輪箱制造商超過10家、軸承制造商超過15家、發電機制造商超過15家、變流器制造商超過10家。
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本土風電企業開始崛起,市場份額大幅提高。
在中國風電發展的前20多年中,風電場選用的設備大部分是國外進口產品,設備價格和維護維修成本都較高,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風電產業的發展。
國家為鼓勵國產風電設備制造業的發展,明確提出了對設備國產化率的要求,國內企業得以占據大部分新增市場份額。2005年7月4日,發改委下發通知,規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進口設備海關要照章納稅。2006年的新規定則要求風電運營商與設備制造商綁定投標,以確保項目真正達到70%國產化率要求,運營商在中標后不得再進行設備招標另選制造商。
金風、華銳、東汽已具備大批量生產兆瓦級機組能力,在中國三家企業市場份額之和已超過50%。截至2008年底,金風、華銳、東汽三家企業累計在國內安裝的兆瓦級機組臺數總數達到2747臺。
以新增風電裝機來看,2008年,華銳首超金風,在全國新增風電裝機中占比22.5%。
中國風電產業的發展障礙
不過,中國電網規劃和建設的速度遠不及風電裝機發展的速度,大規模風電接入電網存在障礙。
近幾年中國風電發展速度大大超過預期,許多風電場發的電無法實現全面輸送。2008年,中國擁有1221萬千瓦風電裝機,實現并網發電的只有894萬千瓦。風力資源相對豐富的西部大多是邊遠山區,送電不方便。
風力發電會降低電網負荷預測精度,從而影響電網的調度和穩定性等。國外多將風電發展納入電網規劃,要求電網超前建設,為風電接入創造條件。
風電設備制造業快而不強,主要受技術水平、專業人才制約。
國內風機制造廠商基本上仍停留在外來技術引進吸收階段,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制造和控制系統依然受制于人。中國剛剛具備生產2兆瓦風電機組的能力,大型風電機組的自主研發能力較弱。兆瓦級以上風機的核心配件供應存在較大缺口,且本土廠商的產品質量不夠可靠。
目前,風電產業缺乏從設計、制造、安裝、調試及運營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研發和管理人才不足,風電產業服務體系尚不完善。
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過剩
快速發展的風電產業帶來的巨大市場預期,過低的市場準入門檻導致風電設備制造業在短時間內爆發式增長。風電企業只要購買生產許可證和零部件,很快就可以生產出產品,門檻較低。風電設備生產商從2004年的6家發展到2008年的70多家,僅僅用了4年。
據估算,未來十年,中國平均每年新增裝機容量約800萬千瓦。除幾大龍頭企業外,大多數企業只具有小批量生產能力,有的還處于樣機研制或測試階段,生產的機組運行尚不穩定。在70多家整機企業中,有60家左右年產量不足10臺。
風電機組市場將大洗牌
由于風電機組整機行業進入門檻提高,市場洗牌在所難免。
目前,國際風電產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風電機組整機和零部件技術標準及涵蓋設計評估、質量管理體系評估、制造監督和樣機試驗等環節的認證體系。
為扭轉無序競爭局面,中國相關部門已發出抑制風電設備制造行業過熱的信號。2009年7月,發改委更新了《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2兆瓦風電技術”從“鼓勵引進的先進技術”中刪除。2009年9月,國務院同意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包括風電設備行業。
未來幾年,質量過硬的大功率風電機組將受追捧,低水平重復引進和建設的小功率機組將被淘汰,行業整合加速。國家將加強對風電設備領軍企業的扶持力度,形成技術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有潛力進入全球前3強的優勢企業。
中外廠商競爭將更激烈
國家對本土風機制造企業的政策扶持將會繼續,中外廠商競爭將更加激烈。
風電產業集高科技、制造業、可再生能源等優勢于一身,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隨著國家和企業加大對風電技術的引進和研發力度,未來國產設備的技術水平將逐漸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市場份額將長期保持優勢地位并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
在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方面,可采取提供出口信貸、海外援助項目與國內優勢風電企業捆綁等方式鼓勵國產風電設備出口。
國際風機制造巨頭們也十分重視中國市場,紛紛著手布局。Vestas稱今年將在中國風機制造業投資30億元,其V60-850千瓦型風機被界定為“一款專為中國市場量身訂制的風機”。年內還將成立中國海上風電業務辦公室。2009年5月22日,Siemens風力發電葉片(上海)有限公司高調進入中國海上風電市場,投資額達5.81億元。
(來源:贏周刊 )
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