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是衡量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經驗和措施,對加快我國農業機械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在介紹國外農業機械發展概貌的基礎上,總結其發展經驗,對我國農機的發展現狀提出政策建議。
國外農業機械的發展水平和特點,主要以經濟發達的美、日、德、法、英、意大利、澳大利亞、荷蘭、以色列等國為代表。這些國家在農業生產、農作物種植、土地經營規模、農民經濟收入、社會化服務體系、自然條件以及使用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典型性。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一、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農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地多人少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加上美國政府對農業一直采取支持和保護政策,使農業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其主要農產品如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肉類等產品產量都居世界第一位。目前,農場的各個環節,已全面進入機械化、自動化、社會化的階段。與此同時,美國農機的生產、科研部門正在研究推廣把高尖技術應用到拖拉機等農機具上,實現拖拉機等農機的無人駕駛、自動操作、自動監控等,使各種農業機械能更準確、迅速地實施各類作業,農業出現了向精準方向發展的趨勢。
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促使美國在本世紀40年代領先世界各國最早實現了糧食生產機械化。60年代后期,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更加提高,達到了從土地耕翻、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干燥等全過程機械化;70年代初完成了棉花、甜菜等經濟作物從種植到收獲各環節的全面機械化。
二、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是一個人少地多的國家,農牧業發達,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澳大利亞的重要農作物為小麥、甘蔗,其次是大麥、燕麥、棉花、水稻、牧草等。澳大利亞的小麥、水稻、大麥、燕麥、牧草等作物早在1970年左右就實現了生產機械化,至今保持著高度機械化水平。澳大利亞的甘蔗和水稻種植面積目前仍在擴大,農業規模也在進一步擴大,農業對拖拉機的需求仍有潛力。近年來對拖拉機的使用量雖沒有明顯增加,但拖拉機的使用效率卻在提高。為了提高拖拉機的使用效率,澳大利亞的拖拉機和牽引農機具正在向大型寬幅、聯合作業方向發展,作業機具和項目在向成套發展。發展大馬力和高速的拖拉機是今后的趨勢。
三、加拿大
加拿大是一個人少地多,農牧并重的發達國家。其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產值大致相等。加拿大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馬鈴薯,畜牧業以肉牛、羊、豬為主。加拿大每一個農業勞動力年均生產的農畜產品,糧食高于10萬kg,肉類高于4000kg,牛奶高于1.6萬kg。這么高的農業勞動生產機械的特點是與糧食生產及禽畜飼養高度機械化分不開的。
加拿大農業機械的特點是糧食生產和畜類生產機械與設備配備成套性強,田間作業機械從拖拉機到農機具及自走式聯合收割機大部分為大功率、寬幅、高效機具。這和美國的農業機械化基本相似,皆屬高水平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四、法國
法國農業發達,為世界糧食出口大國之一,農業機械化水平高,小麥、玉米等谷物生產、畜禽飼養均已實現了全過程機械化。糧食作物從整地、播種、中耕、病蟲害防治、收獲、運輸、加工、儲存等環節均有相適應的農業機械。
法國在作物育種機械和葡萄園機械方面較發達。從作物育種、播種、田間管理、收獲及收獲后清選、分級、包裝、包衣等有一整套機械供應,特別是種子加工廠,各種設備配套齊全,自動化程度也較高。法國的葡萄園機械,從拖拉機到配套的栽植、剪枝、整形、施肥、施藥、采收、包裝、運輸都有相適應的機械,機械化作業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葡萄采收機械每年生產量較大,也有較多出口。
五、英國
英國的種植業和畜牧業均較發達,種植業以小麥、大麥、甜菜、馬鈴薯為主。種植業從種植到收獲均已實現全過程的高度機械化。農業勞動力約占全國總勞動力的3%。畜牧業中肉牛、奶牛飼養也已高度機械化。如奶牛場從牛的供料、供水、清糞、擠奶及牛奶收集、貯存、運輸等各環節均為機械化作業。
英國的農業機械制造業較發達,農業裝備以種植業和畜牧機械為主,除滿足本國需要外還大量出口。農機企業以小企業為主,英國重視74.6kw以上拖拉機的生產,也注意發展與拖拉機配套的各種復式或聯合作業機。奶牛、肉牛飼養和擠奶等機械品種也較齊全。
六、德國
德國耕地面積1197萬公頃,農業人中約占全國總人中7.6%,農業就業人數約200萬人。農業以畜牧業為主、農牧結合。農場較小,次于法國和美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也很高,農業和畜牧業均已實現機械化。
德國的農機工業也很發達,每年的出口量約占農業機械的50%,出口額占西歐各國前列。農機產品制造水平高,農機企業對市場需求反映及時,適應能力強,因此在世界上占有較高份額。
七、意大利
意大利是一個山丘陵為主的國家,平原面積約700萬公頃,全國耕地面積約910萬公頃,主要農作物為小麥、大麥、玉米、水稻。水稻年總產量約130萬噸,為歐洲主要產稻國。意大利的農作物生產特別是水稻從土地耕整到種植、除草、收獲等70年代就已實現全部機械化作業。
意大利是歐洲主要葡萄生產園,種植面積在100萬公頃以上。葡萄生產從挖溝、種植、灌溉、剪枝、病蟲害防治、施肥到采摘已實現了全部機械化。除了種植業外,意大利的養豬、奶牛和家禽飼養也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與工廠化飼養,并達到了高度機械化水平。
八、日本
日本是一個工業高度發達、農業也很發達的國家。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積少,日本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田間作業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水稻育秧、插秧、聯合收割機居世界領先水平。日本能在水稻育秧、移栽方面很快實現機械化,有賴于高度重視農藝和農機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發達的工業所提供的高質量設備。
除水稻生產外,奶牛飼養、肉牛和養雞、養豬業也都實現了集約化與機械化。特別是設施農業,日本的日光溫室很發達,花卉、蔬菜、養菇等廣泛采用溫室栽培。
九、以色列
以色列是一個干旱少雨、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為了充分利用水資源,國家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技術與設備,以較少的水來保證作物的豐產和生活與工業用水的需要,噴滴灌面積占總灌溉面積的70%。
以色列的節水灌溉設備主要有大型噴灌機、微噴灌、滴港口系統及設備。以計算機控制的噴灌、滴灌系統可根據作物生長發育期需水和土壤墑情自動進行適時適量灌溉,同時還可以輔助施液肥和施農藥防治病蟲害,最大限度地降低水蒸發和浪費,極大地提高了水、肥料、農藥等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這些節水灌溉設備廣泛地用于花卉、蔬菜的溫室種植和果樹灌溉中。
以色列的溫室也很發達,溫室的主要作物為蔬菜和花卉,是世界主要花卉與蔬菜出口國之一。日光溫室業也很發達,日光溫室所用熱鍍鋅管構架,透光覆蓋材料聚乙烯與聚氯乙烯薄膜、聚碳酸脂透光板、溫室環境控制系統、通風系統、遮陽網、生長架等均有相關企業生產,除滿足本國需要還出口到美國等國家。
十、荷蘭
荷蘭從國土面積和人口來看是一個小國,但卻是一個農業大國,更是園藝產業的強國。荷蘭的出口農產品主要是園藝和畜牧產品,從1989年起,其農業凈出口保持在世界第2的地位,僅次于美國。這主要是因為荷蘭在農業領域推行集約機械化的道路。
荷蘭農業特點是農業、畜牧業、漁業都高度發達,機械化水平高。園藝業非常發達,為世界最大花卉出口國。溫室花卉栽培是該國花卉生產的主要形式。該國生產的溫室設備和設施居世界領先水平,是世界日光溫室的主要供應國。
世界先進國家農業化發展給予我國的啟示
縱觀各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歷程、現狀和特點,盡管各國的社會制度不同,經濟制度各異,起步有先有后,速度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特色千差萬別,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相同的,各國在發展過程中以下幾個方面因素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推動農業機械化作用上具有共同的特征。
從發達國家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看,為確保農業機械化的推行,許多國家在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都無一例外地制定保護和扶持政策,并且通過立法的形式對促進農機化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做出具體的規定,包括財政補貼、優惠貸款、減免稅收等政策,在資金、稅收、水電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都給農機化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美國的農業立法比較完備,在農業法中對有關農機化發展的農機教育、科研、推廣、產品質量鑒定等方面,都作了相應的規定。日本也通過立法促進農機化的發展,制定了耕地改良、種子、農機、肥料、農藥等一系列法規。強大的政策支持和巨額的財政補貼,成為推進本國農業機械化的重要保障。
以上這些發達國家都建立起相當完整的農機科研、開發體系,不但國家有專門的農機科研機構,農機企業也有專門的農機科研機構。法國農機研究工作主要由直屬于農業部的“國立農機試驗研究中心”承擔,其任務是農業機械的應用、研究、實驗和鑒定,農機現代化的經濟分析,農機專業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發行,農機技術人員的培訓,以及農機教材、書刊的編寫出版等。日本專門成立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對民間機構實施風險較大的基礎實驗研究、開發改造項目進行研究和開發。美國能夠使農業幾十年以來一直成為主要出口產業,并保持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主要得益于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發達的美國工業,包括機械、化肥、航空航天等方面為農業提供了大量農業機械、化肥、農用飛機等先進生產資料和裝備。這些國家的農機科研機構不僅數量眾多、陣容龐大,科研設備亦相當先進齊備,為科研人員的研究開發創造十分良好的條件。
美、德、日、法等農機化發達國家,除了健全的管理指導體系外,還建立有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這些服務組織代表農民和農機企業利益,在推進農機化發展、反映農民要求、溝通政府與民間的聯系,以及為農民提供各類專業化服務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除農業合作社中有農機服務項目外,還有農機協會、農機生產企業、農機經銷商等,農機經銷商是聯系農機企業和農戶之間的中介組織,既開展農機推廣工作,經銷農機產品,也開展農機具使用租賃活動。日本農機化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民間組織十分強大。
美國、西歐和日本、韓國等在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中,都十分重視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鼓勵農業生產互助合作,全面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是各國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條重要的有效的途徑。美國有很多農業經營公司,為農民提供服務。農業合作社已經成為農業機械化應用、推廣、服務的重要載體。日本戰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促進各種形式的互助形式,推進農業合作化。農民組織已成為聯結農民、提高組織化程度的載體,是實現農機化的生力軍。
經濟發達國家能夠較早或較快地實現農業現代化,除了有發達的生產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支撐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適應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國情有選擇地發展農機化。
以日本為例,其農機化發展大體經歷三個階段。從二戰及結束到二十世紀60年代初,日本經濟處于恢復和打基礎的時期,這個時期日本的農業人口比例較大,農民收入也不甚高,為此日本主要發展價格較低的小型機械來代替大部分手工勞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是日本在短期內就基本解決了糧食的自給問題。第二階段是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日本經濟飛速發展時期,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向城市,農業勞動力不足的矛盾日漸突出,迫切需要更好的農業機械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于是寬幅聯合收割機、高速插秧機、大中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便相繼問世,育秧也相繼實現了工廠化。這個日期日本進入了機械化。第三階段是80年代末到現在,這段時期的特點是農業勞動力的老齡化和女性化,于是小型、輕便、容易操作、舒適性好、自動化程度高的農業機械成為這個階段需求的主要特征,推動日本的農業機械向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日本不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有步驟、有重點地發展本國的農業機械化,而且十分善于根據需要,引進、吸收外國的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并因地制宜將農機和農藝有機地結合起來,擺脫傳統生產工藝的束縛,創造出新工藝、新機具,取得新的突破。
發達國家農機化發展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農民的文化、技術素質高,這與本國發達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是分不開的。美、加、英、德、法、丹麥等國家對農業教育都十分重視,在這些國家里當農民,要想獲取國家的貸款,必須具有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美國是世界上教育事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農民受高等教育的也占30%以上。日本從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水平和素質一般都在大學本科以上。為提高本國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許多國家還制定了免費培訓的政策。通過教育和培訓,無論是農場主還是一般農民,知識都比較豐富,能夠掌握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和各種車輛的使用、維護和修理,懂得使用計算機等先進的信息和通信工具,具備環保、園藝、法律等多種學科專業知識,不僅工作質量好、工作效率高,而且由于人的素質高、修養好,眼界開闊,為生產結構調整、技術選擇和決策等提供了理論依據,克服盲目性和無計劃性,使農業生產率大大提高。
(來源:中國農機互聯網)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