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潮州,人們首先會想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雄偉的廣濟橋,肅穆的韓文公祠,精美的瓷器、木雕,以至香醇的工夫茶,美味的潮州菜,似乎無不傳承著潮州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血脈。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視察潮州時感嘆:“潮州的文化特色實在是太明顯了!”
依托“文化特色”,做好發展大文章,是潮州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特色路徑。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先行地、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主導區,文化與經濟融合示范市,促進潮州從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經濟大市轉變,是潮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模式。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加快轉變促發展,特別是廣東提出建設“文化強省”戰略,潮州和她獨有的文化將一起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新的起點上,潮州正進一步探索一條打造文化經濟,以文化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同時又以經濟反哺文化的科學發展之路。千年潮州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潮州要立足長遠,大處著手,全民參與,整體推進,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文化資源,促進潮州人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經濟大市轉變。要利用“潮文化”發祥地的優勢研究潮州文化精華,利用文物古跡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的優勢展示潮州文化魅力,利用旅外潮人眾多和名人薈萃的優勢傳播潮州文化影響;不斷創新文化體制,整合文化資源,提升文化素質,擦亮文化品牌,激發文化活力,努力使潮州文化與經濟相融合,與歷史傳統相承接,與社會進步相輝映,與世界文明相貫通,把潮州建設成為地方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經濟發達的歷史文化名城。
???潮州市委書記駱文智
積極實施“一名城兩基地”、打造“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發展戰略,以建設古城歷史文化旅游區為核心,以廣濟橋和牌坊街為龍頭,借歷史揚名,以文化張力,通過挖掘“潮人文化”內涵,與旅游業發展相促進,有計劃地開發歷史文化遺產,通過合理、規范、科學的包裝整合,打造潮州文化旅游品牌,有力地促進了文化建設和文化旅游業的發展。
“潮州將建成富有個性色彩的城市”,“潮州將不與其他城市爭大,城市發展求精,求美。”
???潮州市市長湯錫坤
潮州文化名片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著名僑鄉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中國瓷都
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
中國潮州菜之鄉
國家重點工藝美術城市
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站在修葺一新的廣濟橋上,可以最直觀地感受到潮州文化之豐富,腳下為紀念唐代文豪韓愈而易名的韓江奔涌向前,江水的一側是保存完好的古城墻、開元寺等古跡,另一側則可望見依韓山而建的韓文公祠以及鳳凰塔,身邊廣濟橋獨特的橋上樓臺則重現了當年“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的迷人風采。人們在感受著潮州文化古老風韻的同時,也會感動于潮州人對自身文化的珍愛與保護。正是以保護為前提,以文化帶動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宏圖才有了堅實的基礎。
潮州市委書記駱文智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城市的根本,是一個企業的生命,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區,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都有著巨大的統領力、滲透力和推動力。
力舉“文化興市”戰略的潮州模式
西湖山、筆架山、廣濟橋、韓文公祠、古城樓、濱江長廊、饒宗頤學術館、己略黃公祠、許駙馬府……如此出眾而獨特的人文資源,粵東四市,惟潮州獨有。
事實上,潮州文化的豐厚首先來自于歷史的積淀,無論是從東晉年間始有潮州之名還是從韓愈貶官潮州真正燃起此地的文化薪火算起,潮州的文化史都足夠古老。早在1984年潮州就被評為全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
據統計,潮州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9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在省內僅次于廣州居第二位。包括潮劇、潮州木雕、潮繡、大吳泥塑、鐵枝木偶等12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5個項目被列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
面對如此寶貴的文化資源和歷史遺產,潮州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民僑共建的方式,掀起了“五個一批”工程,繼承、傳承、修復,保護了這些重要的文化瑰寶,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潮州編制了《潮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6年,“著力打造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成為該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之一。
潮州市市長湯錫坤介紹,2004年至2007年,潮州采取政府出資與民間和海外潮人捐資相結合的方式,投資9800萬元重修潮州的標志性建筑、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的廣濟橋,恢復了廣濟橋原貌,使這一千年勝景得以再現。去年,投資1.4億元的牌坊街修復工程完工,原址重建古進士牌坊20多座,不僅展示了潮州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且潮州的文化產品也有了一個制造、展示和銷售的中心街區。
另一方面該市科學地“激活”文化的價值,推進文化與經濟融合。潮州的謀略在于以文化為抓手,成就陶瓷、五金、服裝、旅游、港口等傳統或新興的產業,帶動潮州的重新崛起,這才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為此,潮州緊鑼密鼓地掀起了“五個一批”工程,其中創新性地提出了創造一批文化精品,壯大一批文化產業,已傳承多年的傳統工藝產品木雕、潮繡、陶瓷、大吳泥塑等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
面對傳統工藝傳承乏力的困境,潮州建立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席會議制度,成立工藝美術協會、工藝美術研究院,設立工藝美術保護基金,重獎獲市工藝美術榮譽稱號的人才;
搭建良好平臺,助推民間傳統工藝與市場接軌,為“非遺”項目解決場地問題,劃撥原市政府大樓作為木雕藝術館和潮繡研究所用房,劃撥原市法院辦公樓給潮劇藝術中心,建立“潮州戲苑”;每年撥出10萬元作為潮劇傳習和展演的專項資金;
傳統工藝品產業化漸成規模。潮繡、抽紗等被應用于婚紗晚禮服制作,一舉激活了潮繡和潮州婚紗晚禮服產業,尤其是帶有濃濃“潮州特色”的潮繡,使摩登時尚的婚紗晚禮服風靡全球,為潮州贏得了“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的桂冠。
即便是已高度工業化生產的陶瓷產業,也具有濃厚的潮州文化特色。厚重歷史感的“潮州八景”一筆一劃地畫到精美的瓷杯上,價格可以一下翻幾番,濃烈民俗感的“潮州剪紙”被附到瓷杯或碗盤上,則可成為精美的婚慶產品。在5月北京的展銷會上,代表廣貨北上的“潮貨”異常緊俏,10天下來,銷售總額接近江西、貴州、浙江、福建、海南五地特色產品的總和,就是因為“潮貨”獨特而濃郁的文化特色。這背后,正是充分發揮了“文化內動力”作用,特別是為陶瓷、服裝特色產業注入潮州文化的內涵,從而打造出一批批特色的潮州文化乃至商品品牌。
在潮州,文化已成為助力經濟的強大基因,無處不在;在全國乃至全球,“潮元素”更為生動,廣為傳頌。
文化融入經濟,特色之路顯后勁
后發崛起,潮州正在努力寫下新的一頁。
在去年6月的粵東現場會,省委書記汪洋親自“點題”:潮州應該大力推動經濟與文化融合,增強發展軟實力,變文化優勢為產業和經濟優勢,利用潮州文化底蘊,支撐強大經濟的崛起,走出一條具有潮州特色的新路,為全省示范。
這一席話語為潮州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堅定了推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之路,堅定了整合調動一切有利之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城市的決心和信心。
潮州市委書記駱文智說,把文化建設作為推進潮州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無論是城市發展規劃、發展思路的指定,或是發展目標、發展任務的確立,都要把文化深深根植其中,以大文化觀點統攬全局,在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特色鮮明的潮州文化的基礎上,以文壯旅、以文興業、以文聯僑、以文塑人、以文盛城、以文益民、促進城市整體發展。
然而一種文化要真正得到繼承和發揚,成為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活文化”而不僅是櫥窗中展示的歷史遺跡,就必須與經濟發展相融合,走進當下的百姓生活。
事實上,潮州的傳統工藝如瓷器、木雕、潮繡等當年就是從古代先民的生活實際需要中應運而生的,現在它們仍要通過市場的競爭取得生存空間。
有關人士表示,潮州特色工業屬于傳統產業,目前已形成初具規模的特色產業集群,但密度不高,僅限于幾個區域,制約著全市經濟總量的擴張。因此,“必須立足以文化助推特色產業,以文化融入發展產業集群經濟,發展專業鎮,促進產業聚集發展,突出重點大力發展陶瓷、服裝、食品、不銹鋼、鞋業、印刷包裝、水族器材等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實現產業的全面優化升級,打造特色產業優化升級示范區。”
潮州的陶瓷工業無疑是產業文化化最成功的例子。潮州的陶瓷業源遠流長,分為工藝瓷和日用瓷兩大門類,近年來,他們提出了“工藝瓷日用化,日用瓷工藝化”的發展目標,強調一品兩性,無論生產數量還是工藝都得到了快速發展。2009年陶瓷總銷售、出口量、質量品位均居全國首位。
早在2007年,潮州就著力建設中國陶瓷創新基地及陶瓷文化創意園,在發展特色產業上更多地關注文化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推動和引領,促進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就在6月25日,廣東長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創業板上市,這是潮州首家上市的民營企業,而它正是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為理念,致力于創意藝術陶瓷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的陶瓷企業。如今,潮州已初步構建起產學研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聯合企業進行技術攻關,大力挖掘人才,開辦專修班培養人才,使潮州陶瓷以創新性強、瓷種齊全聞名,“中國瓷都”正邁向“世界瓷都”。
不止陶瓷業,在潮州的八大特色工業中,技術創新、品牌創新、市場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人才創新在內的“六大創新”工程,已成為人們最關心的話題。這背后,是從“賣資源”到“賣文化”的轉型,是緊緊抓住“潮州文化”的精細特質,把傳統的文化元素融入到陶瓷、服裝、不銹鋼、食品等特色產業,從而推動特色產業優化升級……
事實證明,潮州充分發揮了文化瑰寶在城市升級中的“引擎”作用,大力提升文化對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助力,過去3年來,潮州市GDP年均增長13%以上、人均GDP年均增長12%以上,增速分居全省第九、第七位。
更重要的是,經歷這一輪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高增長期后,潮州“特色產業牌”、“潮州文化牌”、“港口經濟牌”齊頭并進,一個宜居、宜業、宜游,古典與現代交融,既有濃郁的歷史文化,又兼具時代文明的現代化城市初具雛形,潮州前景可期。
面臨新起點,以文化升級促城市升級
古城潮州,再一次被時代大潮推到了歷史的前臺。
在海西、珠三角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潮州的經濟地位陡然提升,從“國角省尾”轉身為廣東東大門,尤與閩南文化相承一脈,豐富的臨海資源一旦激活,潮州實際上已成為廣福大經濟圈內最重要的經濟極、文化極之一,后發優勢顯現無疑。
市委書記駱文智表示,要實現潮州的跨越式發展,必須搶占先機,創新發展思路,加快港區建設,壯大港口經濟,建設集工業、商貿、物流與一體的南方沿海區域性重要港口,培植潮州發展新的增長點。
在這一新起點上,文化依然是推動潮州發展的內動力。
2009年的僑博會,潮州打出“僑文化”牌,一舉引得天下潮人皆思歸。說到底,就是要利用好港口資源條件,發揮人文優勢,做好“僑”字文章,聚僑心、凝僑力、引僑資、促發展,努力打造臨港產業聚集區。
市長湯錫坤說,以文化為紐帶,實施借力發展,利用潮州文化與閩南文化、廣府文化互相交融的優勢,潮州有望打造成為粵閩臺旅游走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區建設成為我省傳承發展歷史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地標和展示窗口,使潮州成為“宜業宜游宜居”的現代化濱江城市。
在潮州文化學者曾楚楠看來,以文化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文化產業化、為經濟注入文化內涵等措施發揮著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重塑潮州人勇于開拓、誠實守信等人文精神,這才是潮州發展的真正動力所在。
省委書記汪洋曾評價潮州“文化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沒有完全激活”。潮州市委書記駱文智在談到對這句話的理解時認為:“什么是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我個人理解是文化精神,即潮州先民早已有之的那種團結拼搏、敢闖敢試、務實進取、勇于拼搏的精神。”
這種精神其實有其歷史積淀和文化背景。潮州文化以古閩越文化為基礎,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域外文化、海外文化兼收并蓄,“兼容”成為潮人固有的精神屬性;從明清時期開始,潮人移民海外蔚為風氣,孕育出勇于開拓的心態;加之潮州人歷來善于經商、吃苦耐勞、敢于冒險,這些優良傳統對于現代潮州人影響深刻,也成就了現代潮州人的人文精神。
潮州文化真正的影響力不僅于此,它還體現在這片土地上所孕育的杰出人物,遠的不說,當代就有文化大師饒宗頤和商業巨子李嘉誠等。而潮州文化能否薪火相傳以至興旺發達,關鍵在于其優秀的人文精神能否得到發揚光大。
于是,潮州首先想到激活的是潮州和潮州人精神。1996年,潮州開啟時代精神教育活動;2006年,潮州以“開放、務實、創新、奉獻”定義新時期潮州人精神,并且以書面形式寫入了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工作報告,成為潮州新的人文座標引領社會風尚。
有學者認為,潮州經過千年的文化積淀,近幾十年的文物保護,存儲了深厚的文化資源,現在因應著全國對傳統文化再認識的潮流,以及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的契機,潮州到了收取“文化紅利”的時候了。
在廣東省社科院院長梁桂全看來,潮州正在探索實踐的發展路子,是“一條符合世界發展潮流、體現科學發展觀、適應文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的后發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最佳路徑”,潮州應該以“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廣東現代化建設科學發展示范區”為目標,努力走出一條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展望未來,駱文智更是信心十足:“推動文化與經濟融合,潮州有優勢,也有基礎。潮州將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文化資源,進一步激發和擴張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統領力、滲透力和推動力,使文化迸發出比物質和資本更強大的力量,力爭2011年實現文化經濟產業化、特色經濟高端化,努力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先行地、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主導區、文化與經濟融合示范市。”
(來源:南方日報(廣州))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