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兩年后的今天,世界經濟開始復蘇,盡管還并不穩定,而中國則率先開始復蘇,現在中國的經濟已經開始了平穩、健康、高速的發展。在本場全球性金融危機中,中國能得到迅速的恢復,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中國并沒有發生金融危機,而僅僅是被金融危機所影響了。正如一場流行性感冒,有人是病源得了嚴重感冒,有人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本次全球金融危機中,美國則是病源,發了高燒,出現了資金鏈的全面斷裂,而中國并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僅僅打了幾個噴嚏而已。
中國的資金供應非常充分,銀行相當穩健,所有銀行的存款和貸款比率才95%,而不像美國或其他歐美國家高達125%,所以中國經濟并沒有出現像其他國家那樣嚴重的沖擊;再加上中國的資本市場沒有全面開放,這得益于當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候,中國政府堅定地堅持了一個底線:鑒于目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動蕩,中國可以在其他當面做出開放市場的選擇,但是決不開放資本市場,而正是這一決定使得在本次的金融危機中中國的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并沒有受到嚴重的影響。當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全球的各個金融機構損失了約一萬五千億美元,而中國的不到一百億美元。
其次,政府為了應對金融危機,采取了堅定的宏觀經濟政策和龐大的財政政策。4萬億人民幣的經濟刺激措施,極大地加強了中國經濟的基礎,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和改善人民生活。可以看到,經過這次金融危機,中國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更快的發展,比如中國的高速、鐵路如今已發展成為全球最長里程的高速、鐵路系統,高速、鐵路技術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可以說,這次金融危機不僅沒有嚴重打擊中國經濟市場,反而促進了中國基礎設施的發展從而強化了中國整個經濟的發展。
第三,政府和居民的儲蓄率高,中國政府和居民儲蓄率前幾年已經達到了gdp54%。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政府和居民將相當大一部分儲蓄轉為鼓勵消費,從而支撐了中國經濟的繼續發展。當然,中國儲蓄率高,也說明了內需還不足,中國仍需加強鼓勵國內消費。內需不足的原因很多,包括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還不全面,使得很多居民對消費信心不足,從而仍選擇儲蓄大量存款以應對突發事件;中國的農村問題、農民消費問題要得到徹底解決。從經濟發展長遠來看,中國仍需采取有力措施促使將高儲蓄轉為更多消費,以促進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第四,中國出口雖然受到嚴重打擊,但是出口的是勞動力密集、價廉物美的產品,在全球仍有剛性需求,所以雖然中國出口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了大幅降落,但很快得到了恢復,從去年開始,中國出口開始出現持續增長。
第五,中國經過30年改革開放后,很多國內外經濟學家都一致認為,中國還將保持20~30年的高速增長,這是因為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中國工業化的任務還遠未完成;而且中國城鎮化進程也還沒有完成,中國每年將轉移一千多萬農村勞動力到城市,他們將成為巨大的消費群體,是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這兩大動力將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再前進20~30年。從戰略上而言,中國正面臨一個新的具有極大機遇的歷史時期。中國發展歷經從經濟弱國到經濟大國,正朝經濟強國發展。
雖然中國經濟將得到快速發展,但也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整個國民的收支水平不平衡,同時又面臨全球氣候變暖,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使得中國經濟出現著怎樣面對全球低碳經濟的要求以及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重大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包裝產業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一個制造大國,而由于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中期,在今后20~30年甚至更長時間里,中國仍將是一個制造大國,制造業仍然是推動中國經濟最重要的產業,所以作為中國制造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包裝業仍將有一個非常廣闊的前景。
2009年中國包裝業總產值達到10,000億美元,今年預計能增長到12,000億美元,由此可見,中國包裝產業仍在持續快速發展。但是,我們還需要不斷學習全球包裝業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從一個包裝大國成長為包裝強國。如果說過去30年中國包裝業發展主要靠改革和全球化的動力,那么今后的發展還需依靠第三個動力,即科技創新,中國包裝業應該好好利用此三大動力,加強低碳技術和環保技術的發展,使得中國包裝業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來源:中國包裝網 )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