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購置補貼是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重要內容,是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對推進呂梁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農民增收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市自2005年起開始實施農機購置補貼,中央和省支持我市的補貼資金由2005年的40萬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2465萬元。五年來,已累計發放補貼資金3322.43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6000多臺套,帶動農民投入8000多萬元。中央和省對我市的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逐年加大,補貼范圍逐步擴大,農民群眾購機熱情越來越高,有力地促進了我市農機化事業的發展,對我市農業生產資料的完善、生產方式的轉變、生產力的提高,必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穩步擴大農機裝備總量。購機補貼政策的實施,極大刺激了農民群眾的購機熱情,我市的農機裝備總量每年以4.4%以上的速度遞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2009年,全市擁有農業機械4.2萬臺,總動力236.86萬千瓦,農業機械原值達12.43億元,農機化綜合作業面積達265萬畝次,農機經營作業服務總產值達6.76億元。
(二)改善了農機裝備結構。在補貼實施前,由于農民購買力有限,大多使用小型、科技含量低的農機產品,大中型以上農機具數量很少。補貼實施后,對拖拉機等大中型機械的補貼達到35%--50%,農戶買的起,賺的回。目前,全市的大中型拖拉機、玉米聯合收獲機、小麥聯合收獲機等大中型農機具等大中型機具已發展到了4598臺,為農業生產的開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三)推進了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大中型農業機械的大量使用,促進了農業生產規;藴驶、集約化和產業化,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可減少損失3%,提高效率95%,降低成本50%;大型機械深松整地增產幅度達到10%?15%,可使玉米增產100kg,高效植保機械噴灑農藥不僅均勻,而且可節省用藥30~40%。
。ㄋ模┡嘤耸袌鲋黧w,推進了農機服務產業化。在農機補貼政策的引導下,農機大戶、農機作業合作社、農機協會、作業公司等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紛紛涌現,通過代耕、代種、代管、代收,促進農戶間的聯合經營,推動了“跨戶、跨村、跨鄉鎮”農機跨區作業為紐帶的土地規模化經營模式和跨縣、跨市、跨省的專業化服務模式的形成。我市截至2009年已建立農機專業合作社53個,創建農機大院38個,培育農機大戶76戶,成立農機協會22個,建立中介組織12個。正是這些新型農民和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的出現,為我市農機化發展逐步走向專業化、市場化、產業化開辟了新路。2009年全市農機服務經營收入達到6.76億元,較2004年增長33.5%。
。ㄎ澹┐龠M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新型農機具的大量投入農業生產,有效解放了農村勞動力,促進了全市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優化了全市產業結構,也為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按1臺農機具平均替代50個勞力計算,6000多補貼機具可替代30萬勞力!
農機購置補貼是我市“三補貼兩減免”重要支農惠農政策內容之一,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為農服務的理念,加大政策服務和監管力度。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責任體系,明確職責分工,積極做好組織協調、服務監管等工作。二是搞好宣傳引導,采取多種宣傳形式,廣泛地宣傳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同時要設立專門窗口,開通服務熱線,搞好咨詢服務,做好購機手續、補貼目錄等相關信息的咨詢解答工作。三是科學制定方案,在購機補貼資金的安排上,突出重點,優先做到向農機大戶、產業開發大戶、配套購置機具的農戶、科技示范戶、“平安農機”示范戶和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傾斜,努力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四是規范補貼操作程序,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執行國家和省市農機購置補貼的操作程序,嚴格補貼機具種類和補貼額度,提高補貼實施的透明度,并做到科學、簡便、高效,提高辦事效率,方便農民。五是健全監管機制,加強對資金使用情況的管理和檢查,自覺接受紀檢、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和社會監督。對補貼機具的質量、價格和“三包”服務進行監督,定期對定點經銷商和新申請經銷商進行資質審查,不斷完善對定點經銷商的監督管理,規范其經營行為。六是加強補貼機具的后續服務管理,搞好機具操作培訓,確保安全生產。
2010年,中央財政已經預拔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00億元,我市的補貼資金將超過2600萬元,這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市農機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呂梁市農機局)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