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制造更多地停留在“加工廠”、“生產車間”階段,并不能稱得上是完整的制造產業。
中國企業聯合會會長王忠禹透露,來自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統計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總值中所占比例已達15.6%,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制造國。但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多數企業尚處于產業鏈中低附加值的底部。
且慢為中國制造成為世界第二的事實而陶醉,即便中國制造中有80項產品的產量躍居世界前列,但這至多表明我們已經成為制造業大國,還算不上制造業強國。正如王忠禹所說,中國制造業目前還只是大而不強。有數字為證:其一,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來看,發達國家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個單位或更多的新創造價值,而中國只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其二,中國制造業產品主要以低端為主,附加值不高,增加值率僅為26.23%,比美國、日本及德國分別低22%、22%和11%,出口的也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含量低的產品。
這樣的制造業現狀決定了中國制造雖然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但離制造業強國還有相當一段距離。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制造更多地停留在“加工廠”、“生產車間”階段,并不能稱得上是完整的制造產業。因為多數企業還處于產業鏈中低附加值的底端,只知道貼牌生產,卻不占有創意、設計、銷售等環節。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使得中國制造業難免落入以下尷尬:
中國制造雖然規模龐大,但卻“不掙錢”,或者是“干多掙少”。中國制造的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因而才有了“8億件襯衫換一架空客A380”的市場交換。這種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打市場的中國制造,既不具有可持續性,更不具有核心競爭力,于是勤勞的中國工人只能辛辛苦苦地為他人作“嫁衣”,勞動收入卻難有大幅提高。
而由于中國制造多處于產業鏈底端,決定了其某種程度上變成了“訂單經濟”,產品的生產受外來的訂單所左右。這一方面使得中國工人的就業取決于訂單的多少。訂單多了,用工荒就出現了,訂單沒了,工人就失業了;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國制造很容易受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這種風險隨著中國制造打入外部市場越多,也就越大。
因而,世界第二的“帽子”雖然看起來不錯,但隱藏在中國制造背后的矛盾和問題不應忽視。要想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而不是“加工廠”,就必須要完善制造業的產業鏈條,形成完整的制造產業。滿足于世界第二而沾沾自喜,只能永遠做一個制造業的“虛胖子”。
點評:
感受發展的力量,認清現實的不足??兩面看“中國制造”的世界第二之外,更應具有超乎其上的視角,由大至強的路徑如何選擇、路障如何跨越、路標如何明晰……
“世界工廠”、訂單經濟、產業鏈的低端,凡此種種的背后,中國制造業要克服的矛盾何其多也,中國制造強國之路何其艱也,其間,真正破除GDP心魔的阻礙又何其難也。
最淺近的例子就是響徹南非世界杯賽場的喇叭聲,同樣是中國制造的“小”產品,但賺得大頭的仍是諸多海外下單人。
自小及大易,由弱到強難。對中國制造業而言,強國之路雖千難萬難,當往之而無懼,非此,不足回報千千萬萬苦作不輟的中國勞動者。
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